主講老師: | 朱朝慶 | ![]() |
課時安排: | 2天 | |
學習費用: | 面議 | |
課程預約: | 隋老師 ![]() |
|
課程簡介: | 互聯網+時代給營銷帶來了全方位的變革。 傳統營銷模式被顛覆,營銷渠道極大拓展。線上平臺成為營銷主戰場,社交媒體、電商平臺等為企業提供海量觸達消費者的機會。例如小米通過線上社區與粉絲互動營銷。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助力精準營銷,深入了解消費者需求、偏好,實現個性化推薦。同時,內容營銷興起,優質內容吸引用戶關注、分享,提升品牌影響力。企業需適應這些變革,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創新營銷策略,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 |
內訓課程分類: | 綜合管理 | 人力資源 | 市場營銷 | 財務稅務 | 基層管理 | 中層管理 | 領導力 | 管理溝通 | 薪酬績效 | 企業文化 | 團隊管理 | 行政辦公 | 公司治理 | 股權激勵 | 生產管理 | 采購物流 | 項目管理 | 安全管理 | 質量管理 | 員工管理 | 班組管理 | 職業技能 | 互聯網+ | 新媒體 | TTT培訓 | 禮儀服務 | 商務談判 | 演講培訓 | 宏觀經濟 | 趨勢發展 | 金融資本 | 商業模式 | 戰略運營 | 法律風險 | 沙盤模擬 | 國企改革 | 鄉村振興 | 黨建培訓 | 保險培訓 | 銀行培訓 | 電信領域 | 房地產 | 國學智慧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時間管理 | 目標管理 | 客戶管理 | 店長培訓 | 新能源 | 數字化轉型 | 工業4.0 | 電力行業 | | |
更新時間: | 2024-10-17 11:09 |
《互聯網+時代下的營銷變革》
主講:朱朝慶
一、課程背景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變革和提升,我們已經從“PC互聯網時代”邁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 移動互聯網、自媒體、社群更多的影響到我們的消費者,新常態下,傳統企業轉型必須做很多的改變,以適應互聯網及消費者的變化。如改變自己的市場定位、改變自己的營銷模式和營銷手段等等。
“互聯網+商業模式”的不斷成熟和發展,通過互聯網的連接,快速降低企業的營銷成本;在互聯網+的今天,粉絲經濟的崛起,客戶眼球在哪,企業的經濟就在哪!全網營銷在移動互聯網中貫穿了整個環節,如何運用移動互聯網思維進行營銷模式的創新,利用微博、微信、APP、O2O等營銷手段幫助傳統企業在新時期中實現彎道超車,順利轉型,是當下企業家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學員收益
1. 了解傳統企業借助移動互聯網營銷轉型的路徑
2. 掌握移動互聯網營銷、社群、微營銷運營思路
3. 知道如何通過社群做銷售傳播
4. 學會如何利用朋友圈開展全員營銷
5. 獲得運用移動互聯網思維幫助商業模式創新的指導
三、適用范圍
? 董事長、CEO、總裁、等企業經營者
? 副總裁、高級經理、營銷總監、營銷精英、等企業高級人才
四、課程大綱
第一部分 改變世界的力量:互聯網+思維
一、互聯網+思維在行業中的運用
1、“互聯網+”創業創新
2、“互聯網+”協同制造
3、“互聯網+”現代農業
4、“互聯網+”智慧能源
5、“互聯網+”綠色生態
6、“互聯網+”普惠金融
7、“互聯網+”益民服務
8、“互聯網+”高效物流
9、“互聯網+”電子商務
10、“互聯網+”便捷交通
11、“互聯網+”人工智能
二、改變正在發生,且不可逆轉
1、有消費能力、決策力的消費者成為網絡購物的主力。
2、消費者、采購者的行為發生改變。
第二部分 O2O互動營銷
一、O2O運營平臺搭建之線下管理
1、線下(Offline)在O2O價值鏈中的價值
2.5O2O中各個角色(品牌商,經銷商,分銷商,消費者,店員)的利益分配模型
3、O2O中各個角色的功能實現(商家APP、商戶APP、分銷APP、微信)——App(大數據的前端表象,復雜功能的載體)
4、線下(Offline)的組織架構及團隊管理
二、O2O運營平臺搭建之線上運營管理
1、線上(Online)在O2O價值鏈中的價值及盈利模式
2、線上(Online)的運營主要工作內容
3、線上(Online)的組織架構及團隊管理
第三部分 新媒體生態建設
一、微信營銷兵法
二、二維碼營銷秘笈
三、網絡廣告發布
四、微博營銷要領
五、網絡視頻營銷
六、博客營銷技法
七、APP營銷實戰
八、搜索引擎營銷基礎
九、網絡活動攻略
第四部分 大數據與精準營銷
一、大數據的概念與商業意義
(一)挖掘需求:永遠不要忽略用戶的行為數據和潛在需求
1、大數據的本質:還原(通過行為數據還原用戶的真實需求)——為C端精確畫像
2、還原的三個條件:角度、場景、數據
3、大數據的基礎:經驗
4、大數據的關鍵作用:預測
5、大數據的根本目的:決策
(二)精準營銷:開展精準化、低成本營銷
1、關聯推薦:
2、廣告精準推送
3、社區營銷,建立核心競爭力
二、數據采集的方法
1、試驗法(EQ試驗)
2、訪問法
3、問卷法
4、平臺法
四、教學方式
模式分析、案例教學、主題演講、互動討論、情景模擬
京公網安備 110115020013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