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互聯網時代,給人類的文化"創造"和文化"傳承"都提出了新的課題。其中最緊迫的問題就是要在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承之間找到平衡點。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當一個民族處于急劇的社會轉型期,這種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之間的糾結更加明顯:基于文化創新之使命,我們常常感到傳統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但是當文化像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我們又產生失去存在之根的焦慮;我們在充滿豪情地奔向未來,但又無時不受著文化傳統的困擾;面對著西方文化的滾滾洪流,又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中國文化走向現代化的艱巨性、緊迫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傳承,因為它是民族精神之源;但是人類技術發展的腳步也不會停止,這也是時代的大勢所趨。因此,需要我們必須密切關注互聯網的發展,需要做出冷靜地思考,更好地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依托互聯網這一平臺,激發民族的創造活力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也就是說,現時代的創新實踐是在開放、合作、平等與全球化的前提之下發生的,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利環境業已形成。無論任何人只要擁有好的創意,就能夠插上騰飛的翅膀,打破固有的藩籬,實現全新的突破。每個個體又通過互聯網而聯系在了一起,勢必爆發出巨大的創新能量。一個民族的發展不僅僅是種的延續,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的持續創新,只有持續不斷的文化創新,才能使一個民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文化的生命。當代,無論是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還是對外來文化先進合理成分的學習和借鑒,其最終目的都在于創新適應時代要求的新文化。
互聯網有利于人們的生活觀念的更新。因為人們在逐步熟悉、運用網絡的同時也在與"他者"文化的對話中反省審視著自身,并進一步促進著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革命,由此促成了嶄新而獨特的文化形態的不斷產生和發展,并給社會發展以新的契機。例如在互聯網時代,企業提出了"顛覆性創新"概念,即指通過引入新技術、產品或者服務推動企業的實質性變革,進而讓更多的不可能變成可能,讓消費者的生活品質得到更大的提高。的確,在當前移動互聯網新時代,技術變革在不斷加速,不單是技術進步的速度在加快,更在于大量新技術的競相涌現、相互交融,并與各種商業模式創新、產業發展新業態相融合,共同推動著產業發展技術路線的更替和相關領域革命性的變革。
只有持續創新才能引領著時代的發展方向。在當前技術進步和產業變革急劇變化的時代,我們應充分重視創新可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選擇正確的發展戰略,銳意革新。應不斷提升中華民族自身的創新能力,搶占發展的制高點;要注意通過內部組織結構的調整,建立靈活、創新的組織體系,為適應創新變革的機遇而健全組織保障。
從另一角度看,我們有不能離開對民族文化傳統的守護去空談文化創新,尤其是在互聯網這種文化開放的大環境下。每個民族在其現代化實踐生活中總無法回避"我從哪里來"的問題。隨著民族文化自省意識的增強,我們深切感到努力挖掘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對于當代中國的文化實踐無疑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置身于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國人,只有重新評估、定位自己的民族文化,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在傳統中尋找營養,并積極地、有創造性地把它運用于當今現實,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身定位。
文化傳承的應有之義是文化守護。我們應該自覺做好文化守護這篇大文章。乍看起來,文化守護似乎是同"開放"、"進步"的觀念直接對立的,但它卻是使進步變得穩妥有效的一個必要前提。沒有思想的積累與沉淀,所謂的開放與進步最終可能演變成一場躁動、狂歡的游戲,因為人類社會是一個以傳統為根基的有機體,它通過世世代代的文化積累才呈現出今天的景象。而文化領域是一個意義的領域,文化的核心價值就在于為人的生命提供一種解釋系統,以確立生命的理由。人是一種歷史的存在。
當代美國著名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曾說自己是一個"文化保守主義者",可謂意味深長。在他看來,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是一個推崇神圣感、敬畏感和秩序感的社會,應該訴諸一種傳統的統一性、聚合性與穩定性的"保守"取向。的確,我們不應把社會簡化成一部機器,指望通過短時間的努力就可將它整體拆卸和全盤組裝。而是需要從傳統的經驗智慧那里尋找可靠的向導。如果離開對傳統的守護,我們生存的意義根基就被斬斷了,我們就會淪落為一個無家可歸的漂泊者。文化守護的根本價值在于:它審慎地規劃著人類的意義邊界,彰顯著人類生活實踐的歷史合理性與價值正當性,化解著人類在前行時所面臨的種種生存困境和文化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