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老師: | 金德楠 | ![]() |
課時安排: | 1天/6小時 | |
學習費用: | 面議 | |
課程預約: | 隋老師 ![]() |
|
課程簡介: |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動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基石。愛國主義體現了對祖國的深厚情感與責任擔當,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國家的繁榮富強不懈奮斗。在新時代,弘揚這一精神,意味著要銘記歷史、珍惜和平,積極投身國家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通過教育引導、文化傳承和社會實踐,我們不斷激發(fā)全民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共同書寫中華民族新篇章。 | |
內訓課程分類: | 綜合管理 | 人力資源 | 市場營銷 | 財務稅務 | 基層管理 | 中層管理 | 領導力 | 管理溝通 | 薪酬績效 | 企業(yè)文化 | 團隊管理 | 行政辦公 | 公司治理 | 股權激勵 | 生產管理 | 采購物流 | 項目管理 | 安全管理 | 質量管理 | 員工管理 | 班組管理 | 職業(yè)技能 | 互聯網+ | 新媒體 | TTT培訓 | 禮儀服務 | 商務談判 | 演講培訓 | 宏觀經濟 | 趨勢發(fā)展 | 金融資本 | 商業(yè)模式 | 戰(zhàn)略運營 | 法律風險 | 沙盤模擬 | 國企改革 | 鄉(xiāng)村振興 | 黨建培訓 | 保險培訓 | 銀行培訓 | 電信領域 | 房地產 | 國學智慧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時間管理 | 目標管理 | 客戶管理 | 店長培訓 | 新能源 | 數字化轉型 | 工業(yè)4.0 | 電力行業(yè) | | |
更新時間: | 2024-10-29 11:23 |
務培訓精品原創(chuàng)系列課程之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
培訓導師:金德楠
(北京大學研究員)
一. 課程背景: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古人“以史鑒今”之說,黨的歷代領導集體多次強調用黨史“資政育人”。黨史中有很多成功的經驗—黨的建設的經驗、領導武裝斗爭的經驗、執(zhí)政的經驗、搞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等等,以及經受挫折失敗的教訓,都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學習黨史既是一次把握規(guī)律、把握未來的理論學習,也是一次堅定信仰、堅定方向的黨性教育、初心教育。通過學習必將增強我們對黨的感情認同、理論認同、政治認同。
二. 課程目標:
1. 系統地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基本經驗與基本教訓
2. 形成在歷史視野中把握住當前黨與國家的歷史方位的能力
3. 學習和掌握歷史研究與學習中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基本理論
4. 初步體驗多學科多領域的歷史分析與政治觀察視角與方法
5. 破解科學認識當前黨內國內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的問題
6. 提升黨政企事業(yè)單位黨務工作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培訓對象:企業(yè)黨務干部和黨員
三.培訓導師:金德楠;
四.培訓時間:1天;
五.培訓方式:案例分析、分組討論、獨立思考、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游戲、故事啟發(fā)、視頻、主要技能練習等。
主題 | 主要內容 |
第一講 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時 期與黨在大革命時期 (1921.7-1927.7) | 1.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立的歷史條件 2.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過程 3.黨在創(chuàng)立時期的革命斗爭 4.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
第二講 黨在土地革命時期(1927.8—1937.7) | 1. 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 2. 井岡山的斗爭 3. 黨的六大 4.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 5.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 6.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7.九·一八事變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8. 遵義會議 9. 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而斗爭 |
第三講 黨在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時期 | 1. 盧溝橋事變和全國抗戰(zhàn)的開始 2.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3. 實現全面抗戰(zhàn)的努力和國共軍隊配合作戰(zhàn) 4. 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 5. 抗日戰(zhàn)爭的持久戰(zhàn)理論 6. 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與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 |
第四講 新中國史
| 1. 為什么學習新中國史 2. 新中國史的基本脈絡 3. 把握四史邏輯關系 7. 新中國 史(四)的 根 |
第五講 中華民族精神與中國革命精神(從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到毛澤東) | 1.重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 2.何為“民族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 3.愛國主義與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 |
第六講 習近平總書記講黨史與中國精神 | 1.習近平總書記相關論述 2.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3.改革創(chuàng)新是時代要求 4.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 |
結束 | l 分享收獲 l 課堂小結 |
(以上課程內容僅供參考,具體將在訓前調研后,結合實際情況做調整)
京公網安備 110115020013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