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技術革命時代,跨界者們顛覆大公司的案例層出不窮,客戶已經從產品價值鏈的終點,變為價值鏈的起點,成為設計、研發、生產的源頭。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曾經輝煌的巨無霸企業倒在了自我成功的光環下,我在《績效管理從入門到精通》書中就探討了這種自我革命自我演進的成長悖論,對未來葉公好龍,對變革則投鼠忌器。
大型企業應變得更開放、更靈活、與客戶或用戶貼得更緊,這樣才能迅速地響應市場,強有力地應對突然出現的挑戰者,做出及時的戰略調整與價值鏈轉型。但大企業臃腫、官僚化、決策緩慢、部門內耗、功臣文化盛行讓這種自我調整變得更加沉重。華夏基石董事長彭劍鋒說:“就像是人變胖了,神經可能開始不靈敏,手腳都不那么靈動了。” 事實上,很多企業也都意識到組織結構進化滯后的問題,但在企業尚處于高速增長期時,無暇變革,企業衰退期的時候卻又無力變革。 “對于它們,組織結構基本上被業務拽著走,(不管是不是)組織架構上面多余的手指,(只要)能把所有的漏洞堵住,基本上就是正常的。”
在中國的領先企業中,華為的危機意識讓人印象深刻,從最早的“永不停止的紅舞鞋”、到“華為的紅旗還能打多久”,到《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正是這種居安思危、以客戶為中心的思考讓華為提前洞察了產業環境的變化,先知先覺,進行隨之匹配的組織變革,走在了產業演進的前沿。
華為的組織變革演進可以分為這么階段:
(1)2002年前 以本土市場為核心,組織結構以集權為主要特征,專業化、規范化程度高;
(2)2003年 集權結構向產品線結構改變,以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
(3)2007年 地區部升級為片區總部,成立七大片區,各大片區拆分為20多個地區部,指揮作戰中心進一步向一線轉移;
(4)2010年 原按照業務類型變為按照客戶類型劃分,成立面向企業、運營商和消費者三個客戶群的組織架構。2014年,華為新成立“ICT融合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組織”以適應ICT行業技術融合趨勢。
目前,華為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矩陣式結構以實現全方位的信息溝通。橫向是按照職能專業化原則設立的區域組織,為業務單位提供支持、服務和監管,使各業務群BG(Business Group)在區域平臺上以客戶為中心開展各自的經營活動。縱向是按照業務專業化原則設立的四大業務群,并分別設置經營管理團隊EMT,按照其對應客戶需求的規律還確定相應的目標、考核和管理運作機制。這種縱橫組合是在各級組織都是層層嵌套的,形成業務和能力建設的雙輪驅動,如本人當年負責終端北京研發分部的時候,就是從能力、組織和環境建設的角度為終端的業務單元提供支持。
公司最高的權利機構是股東會,華為股東會只有兩名股東,工會和任正非,華為是通過工會實行員工持股,截至2014年12月31日,員工持股人數為82471人。工會由持股員工代表51人和候補持股員工代表9人組成的員工持股代表會控制。股東會通過董事會對公司的整體業務運作進行指導和監督,對公司戰略和運作過程中的重大事項進行決策。董事會下設人力資源(15人)、財經(15人)、戰略(人)、審計(10人)四大委員會,主任分別是胡厚崑、郭平、徐直軍、梁華。審計委員會按季度進行例會,其他委員會按月度進行,可按討論議題需要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列席參加。
在實際運作中,EMT是華為日常經營的最高權力決策組織。EMT是什么?就是經營管理團隊這是華為在2005年創造的一種決策組織,是華為的“最高權力機關”。雖然董事會存在,但企業的經營決策權基本都在EMT,主席由各大佬輪值,集體議事。2011年后,EMT下沉到華為的各個業務中心BG,即運營商網絡、企業、消費者和服務型業務四個BG都成立了自己的EMT團隊,進行各BG的經營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