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大學  哈佛大學  mba  2022  金融  博士后  北京  研修班  課程  清華 

      度陰山:“知行合一”四字并非王陽明首創

         2023-11-13 度陰山114
      核心提示:“知行合一”四字并非王陽明首創,南宋理學家陳淳就曾提過“知行合一”。關于“知行”的關系,王陽明之前最有代表性的是程頤、朱熹。二人都認為知先行后,行重知輕。陳淳則認為,知行無先后,無

      “知行合一”四字并非王陽明首創,南宋理學家陳淳就曾提過“知行合一”。關于“知行”的關系,王陽明之前最有代表性的是程頤、朱熹。二人都認為知先行后,行重知輕。陳淳則認為,知行無先后,無輕重。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和陳淳的“知行合一”不同。實際上,陳淳的“知行合一”還停留在“知”和“行”這種“術”的層面,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則來源于其心學的基石——心即理。

      于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有了與眾不同的方法和境界。

      心即理,就是心理合一,發自本心而視聽言動,就是心即理。不能心里想一套,行動上卻是另外一套。它主張的是表里如一,言行合一,最終歸結為知行合一。

      王陽明曾用兩個例子來說明“知行合一”,一是“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二是水。

      如好好色:當我們見到美色時,我們立即就會喜歡上,沒有人會見到美色,還要考慮一下是喜歡還是厭惡,見到美色屬知,喜歡上美色屬行,二者之間沒有間隔,沒有等待,本就是一體,是一回事。

      水:水知道向下流是知,向下流是行。在自然狀態下,水永遠都在向下流。

      如同你被雷劈,你不可能在被雷劈到時還要想一下,要不要倒下。你絕對會立即倒下,被雷劈是知,倒下是行,中間沒有間隔。

      由上述例子可知,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也不是知識,而是我們的本能、直覺,而這種本能和直覺就是王陽明所謂的良知。

      我們前面提到過,良知,按王陽明的解釋,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直覺(本能)的道德感和判斷力。而所謂知行合一,以心學語境的解釋就是:良知感應神速,無由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是為知行合一。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信息中心
      推薦圖文
      推薦信息中心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誠聘英才  |  網站聲明  |  隱私保障及免責聲明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京ICP備11016574號-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