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灣區的高校占比只有全國的6%,遠低于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例如美國硅谷就有1200多個院士,深圳院士加諾獎獲得者也是80多個,零頭都達不到,深圳目前還沒有一家981、211(雙一流)高校,今年只有南科大數學專業評為雙一流。深圳還是重商主義優先,希望未來能融入港大、港中文、港科技的外部資源,這次廣州南沙已經把香港科技大學分校引進過來了,疫情結束后大灣區要加速把香港的科研國際化的能力引過來,補大灣區的高校科研短板,整個大灣區在高端實驗室、大學、諾獎獲得者等產學研水平和檔次和全球的水平差距還太遠,不是一般的遠。
為什么美國在二戰以后四次工業革命領先三次?美國在二戰后拋棄孤立主義,成立了五大龐大的科技工業綜合體,就是產學研深度融合,我們現在還是和人家差距還很大,包括世界頂級大學、高端實驗室,世界級研發型企業,科技領軍人才等方面大灣區還差兩個數量級以上。
2、高房價影響,現在大灣區房價降下來了,是好事。高房價的影響確實抑制了科技闖關和消費升級,大家都去炒房地產和搞金融,錢生錢,美軍航母來了怎么應對?人家現在卡你脖子了,芯片斷了怎么辦?賣40萬一平方米的房子是成就不了中國全面現代化進程的。未來我們要成為全球科技的領跑者,第五次工業革命的示范者,房價太高,杠桿率太大,對研發和創新氛圍非常不利。
3、國際化下的城市競爭,香港、深圳、廣州三個一線城市之間都有競爭,三個一線城市距離一百多公里內,香港是唯一的金融窗口,深圳現在改革開放力度還是不夠,有放緩的趨勢。我覺得未來疫情結束后深圳能不能成為第二個離岸人民幣很關鍵,RCEP雖然簽成了,但歐盟的自由開放度遠遠甩這邊10條街,人家歐盟一本護照從立陶宛到法國隨便走,十幾個國家貨幣都統一了,我們現在深圳和東莞的社保都沒統一,大灣區就有3種貨幣結算體系,太復雜了,還有計劃經濟的殘留,未來該怎么大力度改革呢?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里講到:“我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打響改革攻堅戰,加強改革頂層設計,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矛盾新挑戰……”,很多條條框框該打掉都要打掉,例如河套地區有些事情做了再說,總是顧及這個、顧及那個,幾年下來時間窗口都關閉了。
大灣區是“一帶一路”大倡議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一帶一路”未來肯定要加速,未來中國智造、“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都會發力,深圳的“20+8”產業發展戰略、南沙方案里的第三代半導體攻堅方案等突出技術優勢的項目都會導流到“一帶一路”上,這是未來發展方向。
推動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