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教育
只有企業強,中國經濟才會強,如果企業里面匯聚的都是中國優秀的頂尖人才,中國的經濟才會蓬勃發展。如何匯聚優秀人才,如何培養出優秀的企業人才,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企業教育,這都是企業家們與商學院研究的重要課題。
中國古代思想家王陽明最早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崇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彼得·德魯克主張企業管理知行合一,并且認為首先是行不是知,他這句話表明了企業管理的實踐性特點。宋志平熱衷于企業管理教育,先后被聘為第二屆、第三屆、第五屆MBA教指委委員,他本人也是知行合一的企業教育的典范。
宋志平說過,要想做好企業,只靠經驗不行,但只靠讀書學習也不行,要理論聯系實際,要知行合一,只有既學習又實踐的人才能做好企業。他覺得企業應和大學結合,“像辦學校一樣辦企業,也要像辦企業一樣辦學?!保€主張把企業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并有必要把企業干部送到商學院進修和培訓。
宋志平還建議企業培訓和商學院教育要向醫學院學習,在醫學院大部分教授都去臨床,因為只有具備臨床經驗才能真正更好地進行教學。醫院還有一個會診制度,醫生們針對病人的病情和醫療方案會共同研究,以減少失誤。宋志平認為,醫學界的臨床和會診模式很值得企業培訓機構和商學院學習,醫學最終是為了治病救人,而企業教育說到底是為了做好企業。
企業家教企業家
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商學院里,都會邀請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做實踐教授,而且實踐教授要占教授人數的四分之一。企業家教企業家,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為企業家了解企業家、理解企業家,知道企業家的實質需求,能夠真正幫助解決企業遇到的問題,即使身處不同的行業領域,也有一通百通的效果。
稻盛和夫有一本《經營三十四問》,里面記錄的是他和來自世界各地企業家們之間的交流問答,全是可實踐的經營方法與領導者該有的姿態,書中的這些具體案例,講述了跨越時代也不會改變的經營的原理原則,這本企業家教企業家的實錄,廣受市場歡迎。
宋志平也有一本《問道管理》,是他前幾年應商學院老師和同學之邀,用了5個星期日的時間進行深度交流,回答了大家非常關心的508個問題。這本書十分生動,互動性和臨場感很強,是商學院老師和同學們十分喜愛的一本書。
在歐美國家的一些大企業里,企業家們常會邀請各行各業的企業精英到自己企業里面授課,頂尖企業家先進的思想與管理方法,總能帶來影響與啟發。有的企業家還能觸類旁通,有著不一樣的收獲,有的時候,別的企業家無意中說的一句話甚至可以改變受聽企業與行業的命運。
近些年,中國的企業也逐漸認識到并收獲了企業家教企業家的益處?,F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邀請宋志平到自己企業里為干部員工們授課,有的已經在實踐他傳授的企業思想與企業工法,不少活學活用的企業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讓宋志平特別開心的是,他教過的學生們的公司有的開始上市,他都會欣然前去為他們上市的儀式敲鐘。
需要更多中國本土案例
在改革開放早期,我們主要是向西方學習管理,包括美國、德國、日本等這些國家。當時中西差距大,無論在管理理論上還是管理方法上,我們唯有選擇向先進學習。
但這些年中國的企業,無論是規模還是經濟效益、創新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我們現在在全球是第二大經濟體,世界500強企業里中國有145家,超過了美國124家。我們在互聯網、新能源、電動車等各個方面,都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國企業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
不僅中國的企業,還有中國的企業家、中國的管理、管理理論與實踐都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關注與重視,世界對中國的管理研究也是越來越多。清華大學副校長、管理學教授楊斌在《管理學》的序言中曾提到,“哈佛商學院高度專注和強調案例教學法,甚至到了某個極端,非得以案例貫穿全文不可,教授們在編寫各種管理學的教程中,也是追求全球化,想要編寫與收錄更多的中國管理案例?!?/p>
世界對中國管理案例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早在2009年,宋志平在中國建材大規模主導推進的水泥行業的聯合重組,就引起了美國哈佛商學院的重視,學院的資深教授鮑沃先生帶幾個學生深入到當時正在整合的南方水泥,調研幾個月時間寫出了一個案例。整個案例寫得極其簡單直白,通篇沒有一個數學公式,也沒有數字曲線和表格。這給宋志平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這也給他以后寫管理案例帶來了不少啟發。
2019年,也就是十年之后,宋志平還受邀去哈佛商學院就這個案例進行了演講。他帶領中國建材做的水泥重組和三精管理也兩次獲得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他的成果的寫法也很簡單,大家都能看明白,有收獲。
2019年,宋志平應邀去美國哈佛商學院進行案例授課。
宋志平的《三精管理》中的企業案例多達173例。其中,中國本土企業案例119例,占近70%的比重,這些豐富的企業管理案例,對國外和國內一直想研究中國企業的學者與企業界人士而言,也是非常好的研究資源。
現在中國企業一方面仍要虛心向國外先進企業學習,但同時還要如宋志平一般,要積極總結和歸納我們自己的經驗,甚至是管理理論,把它歸納起來的同時也交流出去,傳遞到全世界,提高世界企業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