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財務  管理        市場營銷  人力  營銷  金融  銀行 

      方朝暉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方朝暉老師常駐地區:北京
      方朝暉老師簡介:方朝暉,安徽樅陽縣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及安徽大學客座研究員。曾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2003-2004),擔任韓國首爾大學客座研究員(2008-2009)及臺灣佛光大學客座教授(2006),專攻領域為中國思想史。迄今為止出版學術論著11部,另在國內外學術期刊雜志、國內國際學術會議、學術網站等發表論文近百篇,共出版成果字數300百萬字左右。

      方朝暉,安徽樅陽縣人,哲學博士,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于復旦大學 。代表作有《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文明的毀滅與新生:儒學與中國現代性研究》 《為“三綱”正名》等。

      一、主講課程:

      截止2023年3月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儒家經典導讀”(全校本科生通識課),“儒學與修身”(全校本科生通識課)、“中國思想史專題”(本科生專業基礎課),“中國思想史研究”(研究生專業基礎課)等,曾經開設的英文課有:”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清華大學外國留學生課),“Culture, Confucianism and Chiense Modernity”(為美國Syracus University等校本科生課程)等。其中“儒家經典導讀”2009年以來為清華大學文化素質核心課及全校精品課。

      二、研究領域

      中國思想史,以儒學研究為主,研究方向包括儒學經典、儒學基本問題、儒家治道、儒家人性論及中西思想比較等課題。具體包括:

      1、儒學基本問題研究,包括“三綱”、儒家人性論、儒家治道、儒家修身思想等研究,有專著兩本及論文多篇,包括《治道:概念·意義》(2022)、《為“三綱”正名》(2014)等;

      2、儒學與中國現代性研究,著有《文明的毀滅與新生》(2011)、《“三綱”與秩序重建》(2014)、《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2020)及論文多篇。

      3、中學與西學比較研究,關注點是當代中國學統問題:以《中學與西學》(2002/2022)為主,相關作品有《學統的迷失與再造》(論文集,2011),另有論文若干;

      4、儒家經典研究。著有《春秋左傳人物譜》(2001年第一版,新版2023年將出),《性善論新探》(2022),另有《中庸》研究之作撰寫中。

      此外,亦有若干西方哲學論著,如《思辨之神:西方哲學思潮選講》(2008)。

      三、教學

      開設課程包括:《中國思想史研究》(研究生課程)、《中國思想史專題》(人文學院專業課)、《儒家經典導讀》(全校文化素質課、校級精品課)、《儒學與修身》(全校文化素質課)、《左傳研讀》,等。另為外國學生開設中國歷史與文化課程多門(全英文授課)包括:”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清華大學外國留學生課),“Culture, Confucianism and Chiense Modernity”(為美國Syracus University等校本科生課程)等。其中“儒家經典導讀”2009年以來為清華大學文化素質核心課及全校精品課。。

      已出版教材兩部。

      四、主要著作

      出版專著12部(不含合著),其中教材2部。凡未注明皆個人獨著。

      1、《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增補修訂版),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22年。

      2、《治道:概念·意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

      3、《性善論新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年。

      4、《文明的毀滅與新生:儒學與中國現代性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

      5、《為“三綱”正名》,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

      6、《儒家修身九講》(教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1版,2011年1月2版,2020年第3版。韓國語版:《?? ????? ?》(保持自我, Seoul: Wisdomhouse Publishing Co., Ltd., 2014(據2011年版譯出)。

      7、《春秋左傳人物譜》(上、下冊),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8、《“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

      9、《“三綱”與秩序重建》,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5月。

      10、《學統的迷失與再造:儒學與現代中國學統研究》,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11、《思辨之神:西方哲學思潮選講》(教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12、《重建價值主體——卡爾·雅斯貝斯對近現代西方自由觀的揚棄》,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3年。

      13、《理想國家的宣言:〈理想國〉》,朱清華、方朝暉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五、主要論文

      凡未注明皆個人獨撰。

      (一)中文論文

      1、重思中國傳統學問中的本體問題,《中華讀書報》2023年2月8日國學版,《新華文摘》2023年第9期全文轉載。

      2、儒學、中西學統與中國現代性——清華大學方朝暉老師訪談,《國際儒學論叢》第11輯,涂可國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人文分社,2022年7月出版,頁29-47(本文后轉發于《愛思想網》《儒家網》,摘發于《鳳凰國學網》)。

      3、西方人性論的主要問題與爭論焦點——兼論中西人性論異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第64卷),頁131—141。

      4、中國哲學是如何可能的?——再談中國哲學的合法性,《文史哲》2022年第3期,頁51—63,166。《社會科學文摘》2022年第6期摘錄轉載。

      5、儒家治道:預設與原理,《衡水學院學報》2021年12月,第6期(第23卷),頁7—20,54。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哲學》2022年第4期全文轉載。

      6、《中庸》是關于中庸的嗎?,《孔子研究》,2021年第5期,頁51-63。

      7、“治道”考義——紀念錢穆先生誕辰125周年,《政治思想史》2020年第4期。

      8、試論“三綱”的兩種含義及其歷史演變,《文史哲》2020年第6期。

      9、論“本體”的三種含義及其現代混淆,《哲學研究》2020年第9期。

      10、中國文化中何以盛行境界論?,《國學學刊》2020年第1期。

      11、從文化心理反思五四》,《文史哲,2019年第6期。

      12、孝治與社會自治:以〈孝經〉為例,《哲學研究》2018年第11期。

      13、“道”本義考,《孔子研究》2018年第3期。

      14、性善論的解釋模式與判斷類型,《復旦學報》(社科版)2017年第3期。

      15、從生長特性看孟子性善論,《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16、先秦秦漢“性”字的多義性及其解釋框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

      17、文化保守主義是如何被民族主義綁架的?,《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2期。

      18、人性善惡與民主、專制關系的再認識,《文史哲》2016年第1期。

      19、中華文明的新形態與世界文明的新重心,《人民論壇》2015年10月中。

      20、中國文化的三個預設與新文化運動的宿命,《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9期。

      21、法治中國同樣需要禮教文明重建——從中西方制度文明的比較展開,《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4年第11期。

      22、從政道到治道:中國文化的方向與出路(一)(二)(三),《國學新視野》(香港)2014年。

      23、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精神世界——關系本位、團體精神和至上的親情,《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年第5期。

      24、從中國文化傳統看“制度決定論”之淺薄,《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年第5期。

      25、什么是中國文化中有效的權威?——評白魯恂《亞洲權力與政治》一書,《開放時代》2013年第3期。

      26、是誰誤解了三綱?——答復李存山教授,《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27、“三綱”真的是糟粕嗎?——重新審視“三綱”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講師中心
      課程大綱
      老師觀點
      講師中心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誠聘英才  |  網站聲明  |  隱私保障及免責聲明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京ICP備11016574號-25